设为首页加入收藏网站地图
  • m6米乐网址
  • 米乐体育M6
  • 新闻中心
  • 产品中心
  • 米乐体育官方网站
  • 首页 > 新闻中心ZONGHANG 米乐体育M6
    聆听师德榜样故事 争做新时代好老师(一) 发布时间:2024-01-21 22:36:06 来源:m6米乐网址

      近日,学校公布了2022年师德建设先进集体和师德先进个人名单,印刷与包装工程学院毕昇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工作团队、新媒体学院动画系、机关党委后勤处、机电工程学院机械设计教学育人团队、设计艺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系、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品德与法治教研室、基础教育学院外语部、信息工程学院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获得师德建设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布剑秋、曹进、陈凤兰、丁蕾、杜云飞、付琳、谷颖、郭瑾、郭小晶、霍雷、李帅、廖冰勰、廖瑞娟、廖小波、石佳子、汤雪梅、王东飞、夏小奇、谢巍、闫利辉、杨明俊、张福斌、张秋芸、赵志芳、周妍等25名教师获得师德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小编为大家带来他们的故事,让我们一同领略他们的风采,感受榜样的力量。

      毕昇卓越工程师计划于2012年底成功获批,至今经历了长达10年的建设历程。在此过程中,毕昇卓越工程师培养工作团队积极制定符合先进人才和行业人才需求的年度培养方案,确定可行的毕昇卓越班学生进退机制等管理方案,定期组织教学等方面的深层次研讨活动,拓展国际和对外交流模式,并有计划有步骤地将校外资源引入专业建设,同时力促跨专业融合人才教育培训体系的建立。10年的时间,团队打磨出一套较为成型的卓越人才教育培训模式。

      制定、实施先进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小组夯实印刷工程传统教学体系,并在此基础上拓展跨专业融合教学模式。通过与其他专业的合作,实施互联网科技、运筹学管理理论、跨媒体传播理论等教学内容,接轨先进科技,培养面向未来的先进行业人才;在教学模式上,积极引进校外资源,开拓数字交互媒体、立体书设计等教学内容,丰富学生的专业视野与实践能力;建立与国际高校密切交流的渠道,将纯英语授课引入本科课堂,并保证稳定的教学周期。

      开拓人才国际化的培养渠道。培养小组引进了美国CalPoly大学的《印刷电子和产品研究开发》、英国利兹大学《颜色科学》、英国Heriot and Watt大学的《数字交互媒体》课程,五年时间里举行了9次国外高校教师的英文授课。并在此基础上,促进了2018年与英国利兹大学校际合作协议的签署,为印刷工程专业学生创造了国际交流的机会。

      积极引进校外特色讲座与培训资源。团队积极举办印刷行业相关的数字交互媒体、立体书设计、艺工融合、颜色科学、智能制造等方面讲座,让全校师生能及时与社会丰富资源充分接触,延伸对社会需求和行业未来发展的客观认知。

      团队创办并积极地推进创意印学科竞赛,促进跨学院学生专业相关知识与实践的融合,创建合作共赢的文化氛围。创意印校级学科竞赛举办七年来,通过组织不同学院学生共同参与,鼓励跨专业融合、团队合作,以“纸媒产品创新创意”为主题,彰显北京印刷学院的人才教育培训和办学特色。学生作品已经迈出简单的纸媒范畴,向着声光电融合、程序控制、增强现实等方向发展。学生团队在教师指导下创作的北印新版录取通知书,于2022年被学校采用,创意印活动不断走向成熟。

      新媒体学院动画系团队一方面坚持立德树人,不断在教学上深入探索,另一方面积极进行科学研究,不断的提高服务国家和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能力水平。

      动画系刘锋教授带领动画系教师组成“全媒体”数字动画教育育人团队,荣获校级优秀育人团队。成果“新文科背景下的新媒体人才教育培训模式创新与实践”荣获北京印刷学院第八届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成功申请北京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创新项目”重点项目——全媒体视域下的数字动画创新人才教育培训模式的实践与探索。动画系动漫艺术与游戏团队白英伯副教授成功申报“数字水墨动画讲好中国故事的叙事策略及实践创新研究”北京印刷学院创新团队项目。

      动画系教师们积极指导学生参加各类竞赛,获得多个奖项。其中在第八届北京市大学生动漫设计竞赛中,指导学生获得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3项。在“国艺魂 共筑中国梦 艺展中华魂”第二届艺术展演中,指导学生获得一等奖4项,二等奖5项。在第十届未来设计师全国高校数字艺术设计大赛中,指导学生获得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动画系教师李瑾指导学生毕业设计获评2021年北京市普通高校优秀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李瑾获评优秀指导教师。教师们还指导学生们积极进行科研实践,指导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2项,教育部高校学生司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1项,北京市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3项。

      高妍玫教授带领的由卜小丽、马潇婧等16位动画系师生组成的高精尖数字水墨动画设计团队,在距离冬奥会开幕式还有80多天的时间里接到了参与设计冬奥会开幕式核心环节《冰雪五环》表现历届运动人形的水墨动画设计任务,实验了7版不一样的风格的动画效果、尝试了2千多张纸质测试效果,最终绘制了3万多帧数字水墨动画运动人形,终于完成了这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开幕式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团队还参与完成了《立春》节目中小男孩吹蒲公英的动画动作设计任务,获得一致好评。动画系教师杜宜浩成功申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青年项目《新媒体视域下中国历史背景和文化纪录片研究》,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北京历史背景和文化题材纪录片研究》,潜心研究北京文化。

      学校后勤处承担着学校各项后勤服务保障工作。多年来,后勤处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彻以师生为中心的理念,推进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不断的提高服务保障能力水平,为学校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贯彻落实“三全育人”理念,做好后勤服务保障。坚持把服务与育人相结合,教育引导广大后勤员工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从身边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把管理服务作为考核重要内容,把师生满意度作为重要考核标准。通过引进社会资源,优化服务条件,提升服务师生能力水平。如对北校区学生宿舍楼宇浴室做改造,保障学生洗浴不出楼就可以实现;对本校区W1公寓做改造,开放楼宇平台,供学生晾晒衣物;引入外卖柜,为师生外卖提供卫生安全保障等。格外的重视环境育人,大力开展校园美化工作,一直在优化学校绿植鲜花的布置,更新品种,打造美丽校园,2021年获首都绿化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称号。

      重视师德建设工作,逐渐完备和健全机制。后勤处各项考核师德实行一票否决制,各服务单位始终把师生满意度作为考核重要指标,努力搭建师德建设新模式,通过与学生处、团委及学生组织合作,开展“服务面对面”“走进食堂”等活动,努力融入学生,了解学生需求,满足学生的需要。

      疫情防控冲锋在前,保障学校稳定运行。自疫情防控以来,后勤处承担着学校防控工作的重头,全体后勤人无怨无悔,无私奉献,全员、全力投入,不分周末、节假日,战斗在防控一线,努力为师生提供优质服务,确保学校各项工作运行平稳。在封闭管理期间,全体人员坚决执行学校部署根据相关要求入住学校。今年上半年,虽然学生未全部返校,但是三校区始终有人员住校,后勤餐饮努力分配人员,实现三校区全面保障。学生返校后,为保障餐饮供应,后勤处做好各项物资储备,做好人员动员工作,所有餐饮人员日常基本实现住校服务。后勤处与各核酸检验测试机构积极沟通,达成合作协议,确保学校核酸检验测试上门工作不断线。在特殊时期,还开展了核酸检验测试自采样工作,核酸采样量达35万人份;认真开展消毒消杀工作,积极做好重点位置、重点区域服务保障,积极地推进学校货物专用通道开通及外卖柜引入等工作。

      强化后勤管理,做好后勤保障。后勤处始终以“后勤不后,勤上加勤”的工作状态和精神风貌,始终如一地为学校教学科研、学习生活提供坚实服务保障。

      机械设计教学育人团队始终忠于党的教育事业,在北京市教学名师李艳的带领下,秉承立德树人、为国育才的教育方法的理念,扎根印刷机械基础一线教学,在教学和科研等方面开拓进取,逐渐成长为一支战斗力强、创新性高的优质团队。团队潜心育人,屡创佳绩,得到学校师生的一致好评。

      以德育人,言传身教。团队格外的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工作,以扎实的措施,促进师德建设活动开展常态化,形成了身正为师、德高为范的良好风尚。近年来,小组成员获北京市优秀教师1人,北京市三八红旗奖章1人,北京市教学名师1人,校级优秀党员1人,校级优秀硕士生导师3人,获校级育人团队1个,获“毕业生我最尊敬的教师”荣誉称号2人。

      潜心教学,勇于创新。加强课程建设,勇于教学改革。近五年,团队获批教育部高教司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北京市教改项目等20余项。“机械创新设计”获北京市高校优质本科课件;“设计表达”获北京市高校优质本科课程。教学成果获得北京市教学成果一、二等奖各一项;校级教学成果特等、二等奖10项。注重学生实践,强化能力培养。将教学内容与学科竞赛相结合,近五年,指导学生学科竞赛获省部级以上奖20余项,其中连续在“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中获得一等奖。“居家自动配药装置设计”和“内摆线二次包络RV减速器设计”获北京市优秀本科毕业设计。团队出版多部专著和教材。出版“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机械设计综合课程设计》《机械设计基础(第3版)》《机械创新设计(第3版)》《数字化印刷装备发展研究报告》等5部教材,《基于TRIZ理论的印刷装备创新设计案例》(获2019年度北京市优质本科教材奖)等4部专著。注重提升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团队8名青年教学骨干,获北京市青年教学名师1人,校级教学名师2人,获北京市教学创新设计大赛三等奖1项。

      科教融合,服务社会。团队具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知责尽责的奉献精神。注重科研,提升学术水平。近五年,团队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省部级项目10余项,市青年人才1项,校级科研创新团队1个,发表SCI、EI和ISTP检索论文50余篇。科研成果获省部级以上奖励6项,指导学生获北京市优秀硕士论文2篇。承担多项学术职务,服务社会。小组成员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机械设计分会第八届委员会委员、高等工程教育学科专业教学委员会第四届应用型本科分委员会委员、全国印刷机械标准化第六届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发明协会发明方法研究分会常务理事等社会职位。